MJJ出征
9.4K subscribers
5.67K photos
3.11K videos
36 files
6.66K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Forwarded from Solidot
童年贫困对大脑语言处理造成持久影响

2024-06-04 00:00 by 八十天环游地球

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的贫困经历会对大脑处理语言的方式产生持久的变化。即使在语言任务中有出色表现的成年人,童年贫困的人相比中等收入家庭的同年龄,他们的神经活动模式存在差异。研究凸显了早期社会经济条件对大脑功能的长期影响,表明与贫困相关的慢性压力可能会改变语言处理相关的神经通路。密歇根大学招募了 54 名参与者,其中 24 人来自贫困组,27 人来自中等收入组,对他们进行脑成像。参与者接受了一系列语言处理任务,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监测其大脑活动。结果显示,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的左额下回 (IFG) 和其它与语言处理相关的区域活跃性更高。

https://www.psypost.org/new-neuroscience-research-shows-the-lasting-impact-of-poverty-on-language-processing/


#科学
😢18👍3👎3😁2👏1
Forwarded from Solidot
商用茶包会释放出数百万微塑料

2024-12-24 22:25 by 去月球

根据发表在《Chemospher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基于聚合物的商用茶包会在泡茶时释放出数以十亿计的纳米塑料和微塑料。这些塑料颗粒能被人体肠道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研究针对的茶包用聚合物尼龙-6、聚丙烯和纤维素制造,泡茶时聚丙烯每毫升释放约 12 亿个颗粒,平均大小 136.7 纳米;纤维素每毫升释放约 1.35 亿个颗粒,平均大小 244 纳米;尼龙-6 每毫升释放 818 万个颗粒,平均大小 138.4 纳米。生物相互作用实验显示,肠道细胞对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吸收率最高,这些颗粒甚至能进入细胞核。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5653524026377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4-12-commercial-tea-bags-millions-microplastics.html

#科学
💊111👍1🍾1🆒1
Forwarded from Solidot
物理学家发现新粒子分数激子

2025-01-11 23:13 by 少年地球护卫队:决战外星人

布朗大学物理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观察到一种名为“分数激子”的新型量子粒子,既不属于玻色子,也不属于费米子,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粒子类型。这一发现或将极大拓展科学家对量子领域的认知。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粒子不携带整数电荷,却遵循独特的量子统计规律。其最令人振奋之处在于解锁了一系列物质的新量子相,为科学研究开辟了新前沿,深化了基础物理的理解,并为量子计算带来了新可能。通常,基本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两类。玻色子能共享相同量子态,而费米子则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费米子不能占据同一量子状态。然而,实验中观察到的分数激子并不能完全归入这两类中的任何一类。它们虽具有预期的分数电荷,但行为却同时表现出玻色子和费米子的特征,类似两者的杂合体,介于两者之间的粒子类型——任意子,但又具有独特属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74-3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295.shtm

#科学
5💅2🍌1
Forwarded from Solidot
芹菜西兰花中的天然成分能抑制白发

2025-03-03 20:06 by 绿光

日本研究人员对小鼠的实验发现,芹菜、西兰花等植物中的天然成分木犀草素(Luteolin)能抑制黑发变白。最新研究为防止白发提供了一种新选择。但木犀草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通过人体实验获得确认。木犀草素通过抗氧化和抗衰老机制促进皮肤健康的能力已为人所知,抑制黑发变白的有效性则是首次获得科学验证。研究团队在实验中使用了黑毛发的小鼠,在 16 周内将木犀草素抹在小鼠背部皮肤上。结果显示,使用木犀草素的小鼠毛发变白的可能性低于未使用木犀草素的小鼠。口服木犀草素也产生了类似的结果。木犀草素被发现减少了内皮素(endothelin)和内皮素受体B,改善了黑素干细胞功能。

朝日新闻:Substance in broccoli, celery inhibits graying of black hair

#科学
Forwarded from Solidot
阿斯巴甜会导致动物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

2025-03-04 21:39 by 龙岛

低热量甜品到零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一直是满足人们嗜甜欲望的选择。而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团队近期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新研究揭示,最常用的糖替代品之一——阿斯巴甜可能对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会导致动物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炎症反应,并随时间推移提高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团队给小鼠连续12周喂食含有0.15%阿斯巴甜的食物,这相当于人类每天饮用约3罐无糖汽水的量。结果显示,相较于未摄入含甜味剂食物的小鼠,这些小鼠动脉中的脂肪斑块更大、更多,同时炎症程度也更高,这些都是心血管健康的负面标志。血液分析表明,阿斯巴甜进入小鼠体内后导致胰岛素水平激增。这是因为身体各处存在的感知甜味的受体在遇到阿斯巴甜时会引导释放更多的胰岛素,而阿斯巴甜比普通糖甜200倍,更能促使这种过度反应。

科技日报:人工甜味剂致动物胰岛素激增

#科学
👍62
Forwarded from Solidot
每周三天间歇性禁食减肥效果显著

2025-04-02 16:32 by 钢之色

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 165 名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在一年的时间里,要么遵循 4:3 的间歇性禁食方案,要么遵循传统的每日卡路里限制计划。间歇性禁食组遵循修改后的禁食计划,每周非连续三天减少 80% 的能量摄入。在剩下的四天里,他们可以不受严格的卡路里限制进食,但被鼓励选择健康的食物。相比之下,每日卡路里限制组的参与者每天的能量赤字约为 34.3%。所有参与者都获得了免费的健身房会员资格,并被鼓励每周至少锻炼 300 分钟。12 个月后,4:3 间歇性禁食组的参与者平均减掉了 7.6% 的体重,而每日卡路里限制组的参与者只减掉了 5%。禁食组中 58% 的人体重减轻了至少 5%,而 47% 的热量限制组减轻了至少 5%。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Effect of 4:3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Weight Loss at 12 Month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biotrade:在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中,4:3的禁食节奏如何击败每日节食

#科学
🔥1
Forwarded from Solidot
日本科学家用培养基生长出整块鸡肉

2025-04-18 16:00 by 人猿泰山之挚友金狮

日本科学家借助一种模仿体内循环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功培养出超过 10 克的鸡肉。重建大规模组织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建立分布良好的血管网络,因为仅靠扩散不能维持细胞跨越相当远的距离。没有集成循环系统的组织厚度通常被限制在 1 毫米以下,这使得生产具有密集细胞的厘米级或更大的组织具有挑战性。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HFB)制造厘米级鸡骨骼肌组织的生物制造过程。该反应器由 50 根中空纤维组成。此外,他们还制作了机器人辅助组装系统,可制造 1125 根纤维的 HFB,并利用鸡成纤维细胞(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生产了重达 10 克以上的整块鸡肉。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用培养基长出整块鸡肉,重约10克!
Trends in Biotechnology:Scalable tissue biofabrication via perfusable hollow fiber arrays for cultured meat applications

#科学
😨2👍1
Forwarded from Solidot
猫的痴呆症与人类相似

2025-08-14 14:04 by 继位之争

根据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猫痴呆症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 25 只死前出现痴呆症症状的猫进行了大脑检查,发现猫的脑部积聚了 β淀粉样蛋白,该蛋白也是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人员认为,猫可以作为研究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完美模型,探索新的疗法,也有助于理解和管理猫的痴呆症。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jn.70180

#科学
7
Forwarded from Solidot
蚁后被发现产下了两个不同物种的蚂蚁

2025-09-16 17:54 by 大臣号遇难者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一种名为伊比利亚收获蚁(Messor ibericus)的蚁后可以产下两个不同物种的蚂蚁。蚁群里的个体通常分为三类,包括蚁后,雄蚁以及工蚁。研究发现,伊比利亚收获蚁的工蚁体内带有另一种“工匠收获蚁”(Messor structor)的基因,但这并非杂交的结果,而是蚁后从工匠收获蚁雄蚁的精子直接克隆出来的“复制品”。这一“异种生殖”现象不仅刷新了人类对蚂蚁生殖机制的认知,还首次提供了雌性主动“繁殖”另一物种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推断,这个演化故事的起点是一种被称为“精子寄生”(sperm parasitism)的现象。在数百万年前,伊比利亚收获蚁的蚁后因某种未知原因失去了生产本物种工蚁的能力。为了维持蚁群的运作,它们不得不“借用”生活在附近的工匠收获蚁雄蚁的精子,与自己的卵结合,生产出兼具两个物种基因的混血工蚁。然而这种生殖策略严重依赖于建造收获蚁种群的地理邻近性,对于蚁后来说,寻找异种雄蚁交配是一件既耗时又不稳定的“麻烦事”。为了摆脱这种束缚,伊比利亚收获蚁演化出了一种更为高效且惊人的策略——“性驯化”(sexual domestication)。它们不再需要在野外寻找工匠收获蚁雄蚁,而是直接利用储存在自己体内的异种精子,通过一种特殊的克隆过程来生产它们。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425-w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613099

#科学
🆒6